专家吁关注留学生饮食 此前这项由中央昆士兰大学的SusanLoomes和Amy Croft进行的关于留学生饮食习惯调查的研究发现,26%的人经常不吃早餐,20%的人说他们不吃午餐或晚餐。受访的316名学生中,有5人说他们前一天3餐都没吃,而其中中国留学生最常误餐。 研究人员发现,留学生在食物方面的开销非常低,无论是买快餐还是自己购买食品杂货。只有16.8%的人说他们每周的食品杂货消费在80元以上,10%的人说他们的消费不足20元。同样的,16.5%的人说他们花费超过80元购买快餐,22%的人说他们的一周花费不足20元。对此研究人员建议各大学应考虑为留学生开设营养和烹饪课程,甚至将基本营养建议作为赴澳留学前必读资讯的一部分,同时还要提醒学生要确认他们的宿舍里有烹饪设施。 对此,一些中国留学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一些大学网站上,在一些常见问题中就有包括提供给学生的关于饮食失调如厌食症、贪食症等的问题的资讯,并且告诉学生如何寻找帮助。这也说明学校对学生的饮食问题是关注的,但是能否在硬件方面也有所提高?比如校内食堂的餐饮选择和就餐环境等,让学子们吃得舒心,学得开心,也让学子的亲人们放心。 小知识 营养专家提醒,学生们在异国他乡留学,刻苦攻读的同时不可忽视健康的饮食,时间和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建议尽量自己动手或者多吃一些健康的食物,最重要的是要饮食均衡。 对此,澳洲健康饮食指南列出了每日所需要的五类食物组: * 面包、谷类、大米、面条和面条 * 蔬菜 * 水果 * 牛奶、酸奶、奶酪 * 猪肉、鱼、禽肉、蛋、坚果和豆类 |
其次是时间上不允许。而如果功课紧张的话,有的时候是一整天都泡在图书馆,又或者是上完课打完工后回到住处已经累得不行,这种情况下,自己煮饭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除非心血来潮,时间充裕,才会努力去做一顿好吃的。 另一名中国留学生表示,大多数留学生在国内都是独生子女,缺少做饭经验,下厨的机会其实是少之又少,因此经常一两个菜式反复做来做去,吃久了也乏味,加上还有购买食材,洗煮,还有过后的清理工作,前前后后要一两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嫌麻烦,也懒得做,倒不如到外面吃。 留学生称学校食堂选择少价钱贵 一些留学生表示,在留学生涯中,"你不会说吃不饱,但是就是吃不爽,而且老要想究竟该吃什么,这的确是闹心的事情。"一些留学生多选择在学校餐厅就餐,图得就是上课方便,就近省事,但也认为大学的食堂也有难以让人满意之处。 曾在悉尼的两家大学就读硕士课程的中国留学生小刘告诉本报记者,在其两年多的留学生涯中,在吃的方面感到最困扰的就是学校食堂吃饭选择少,价钱贵。在这种情况下,吃饭只是填饱肚子而已,而非享受美食的过程。 小刘说,有的大学地处闹市,临近主街,即便学校食堂的菜式不合胃口,但是附近的众多餐馆也仍能让学生有饮食选择的余地。但也有的大学相对来说并非在热闹之区,学生也就只能在学校食堂内就餐,选择很少,让人很是头疼。其次是学校食堂的东西比较贵,完全是市场的价格。小刘曾在国内大学就读本科,"当时国内学校食堂的饭菜相对校外餐厅的来说,还是便宜一些。但在悉尼这边的大学则完全不是这种情况,吃一餐基本要10澳元左右,加些饮料就要15澳元了。如果想便宜一些吃些面包热狗什么的,但老吃也腻。" 小刘表示,早饭不吃,午餐应付,晚餐误点吃是普遍的状态,而这种饮食状态和作息规律息息相关。有的时候赶功课论文什么的,或者参加了校园社团的一些活动,晚上12点1点才睡是常事,第二天睡得比较晚,早餐也就不吃了,直接吃午餐。有的时候图省事或者赶着下午的课,那么午餐也就随便吃吃也就打发了。小刘有一个学期选的两门课是下午和晚上的。一门课从下午3点到5点,另一门课则是从傍晚6点到晚上8点。这意味着中间只有5点到6点也就是1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除去不同课室之间来回的路程还点餐排队等候等待的时间,而傍晚时分吃饭人多,有时需要等上一段时间。其实净吃饭的时间只有半小时左右,在这种情况下,索性不吃,等到晚上8点下课后再吃晚餐。有的学生住处离学校较远,根本不可能赶回住处做饭吃。 小刘说,因为周一至周五都是应付式吃饭,所以周末就和朋友们一起到唐人街去聚餐,大搓一顿,好好犒劳自己;有的时候周中晚上也会和朋友聚餐。还有的留学生表示,有的时候赶论文赶功课,忙的没日没夜,忙过之后才发现自己好久没有好好吃过一顿。 不久前小刘已经硕士毕业,她表示之前的那种饮食状态已经结束,现在开始吃早餐,午餐和晚餐也都定时定量,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