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 Adelaidehelp 联系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开启辅助访问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ABC的夹缝生活:被称为香蕉人 不中不西地生存(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白免 发表于 15-7-2014 13:14:16 转发到朋友圈 删帖
    665 0

    本内容为网友发布信息,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生长在美国的华裔后代身处两个世界碰撞交融的叠加地带。出了家门是扑面而来的西方世界,成长于此深受浸染;回家却又是父辈耳濡目染的神秘中国,隔靴搔痒终觉疏离。在家里,有文化和年代的隔膜;在外面,有文化和种族的隔膜。




    对从小生长在美国的华裔青少年(American-Born Chinese,ABC)来说,中华文化既神秘又陌生。



    ABC们自嘲为“香蕉人”。因为很多第三代及以后的华人,虽然有中国人的黄皮肤外表,内在却是地地道道的美国白人。



    “香蕉人”黑头发、黄皮肤,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汉字却不识得几个。中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那你怎么不会说汉语?”外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你的英语怎么说这么好?”



    尽管他们的英语说得同美国人一样好,甚至还更好——由于中国家庭重视教育的缘故。但在美国青年的眼中,“香蕉人”依然是外国人,难以建立起关系较密切的朋友圈子。这种圈子多半仍只局限于“香蕉人”之间。



    大学不比中学,范围大,“香蕉人”少,这时的“香蕉人”就体会到孤独——找不到归宿的孤独。



    寻求文化认同的渴望,使许多“香蕉人”在成年时开始满怀热情地学起中文来,大学里开设中文班,成员最多的往往就是“香蕉人”。



    “香蕉人”的思维与生活习惯与他们的父母都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是完全西方的教育,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已经和西方人全无二致,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他们为人处事的基础,而这显然是其父母----拥有中式传统思维方式的第一代移民所不能接受的。



    “香蕉人”在美国接受教育,穿Polo衬衫,听HipHop和R&B音乐,很享受目前所能享受到的物质生活,并且十分不能理解父母这一辈持有的“品位”。



    在他们看来,父母的品位是老旧而落伍的。



    “香蕉人”看不惯父母谨小慎微的行事作风,父辈们也搞不懂子女张扬外露的价值选择。



    不仅是思维习惯,“香蕉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是完全西化的。



    也有移民带子女回国游览名胜古迹,谁知他们除了对美食和美景感兴趣以外,对其它的一切都很排斥。



    语言、思维习惯、饮食习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文化上。对中华文化的认可程度是“香蕉人”与其父母争论的最大的焦点。



    作为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中西兼备。



    然而,在说英语、看美剧的大环境下成长的“香蕉人”,脱离了祖籍国的文化氛围,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



    身处在美国的大环境中,“香蕉人”可以从学校、新闻和自己的探索中了解当下中国大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



    但这样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真正的中国远比他们在美国所了解得更急丰富和多元。



    生长在海外的华裔后代身处两种文化碰撞交融的叠加地带。处在夹缝之中,有时并不好受。



    “我很可怜那些‘香蕉人’,他们既不能得到华人的认同,也得不到洋人的认同,犹如两头不到岸……”这是一位网友在网上发表的评论。事实上,类似的言论为数不少,可以说代表了国内年轻一代对“香蕉人”的普遍看法。



    旅美女作家查可欣这样描述自己的身份:“夹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是一个矛盾,小的时候我很挣扎,因为别人看到的你永远不是你认为的你自己。但是现在我可以舒服地面对自己了。”



    然而,文化的问题也许不能操之过急。有家长这样讲:“我的孩子都可以讲汉语,这是我给他们的一把钥匙。”



    “有一天,当他们自己有了欲望要进入中国文化的川流谱系时,他们的钥匙可以开启那个世界。”



    “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路途,他们会自己找到自己在地图上的那一点。”



    王力宏在《华人万岁》里高唱着“我的文化就是我的骄傲”宣告着他已经蜕变成一个“芒果人”。这首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的歌曲最具代表意义,它表明“芒果人”已经知道如何在两种文化之间摆脱“夹缝”的尴尬。



    然而,并非每个“香蕉人”都能在挣扎之后拨开云雾见天日。有华裔二代移民在美国军队服役,受到其他士兵排挤,他们经常用夸张的亚洲语言口音大声喊他的英文名。最后,华裔士兵自杀。



    成为全球焦点的林书豪“林疯狂”,大学时也曾因为亚裔身份备受歧视。虽然他在高中时期就是杰出的篮球校队队员,但是美国对于“亚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就是不会打球。




    大学名校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都不愿意提供篮球奖学金,甚至将他拒之门外,NBA的大门也不想为他敞开。虽然之后进入哈佛,但拿的也不是篮球奖学金。



    在他最艰难的时刻,他的父亲给了他最为重要的建议。父亲对他说,只要你能赢下比赛,人们自然会尊重你。这让林书豪以后在面对歧视时,始终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最后,林疯狂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被戏称为“林封面”。"

    BBS提醒: 请避免提前支付订金、押金等任何费用,请与对方当面沟通,确认资质并看清条款。谨防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收藏收藏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其他网友还看了 ...

    Copyright @ 2022 Adelaide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User Agreement

    客服号

    公众号